首页 > 新闻中心 >

固态电池技术重大突破:新型金属复合材料锂离子传导速度提升30%,产业化进程加速

固态电池技术重大突破:新型金属复合材料锂离子传导速度提升30%,产业化进程加速

编辑: 发布时间:2025-05-16

2025年5月15日,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机构在《先进能源材料》杂志发布研究成果,宣布开发出一种由锂、锑、钪构成的新型复合材料,其锂离子传导速率较现有材料提升逾30%,创下新纪录。这一突破不仅为固态电池性能提升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持,也标志着全球固态电池技术向商业化迈出重要一步。

一、技术突破:晶格空位构建锂离子“高速公路”  

1. 材料设计与性能提升  

研究团队通过用金属钪部分置换锑化锂中的锂原子,在晶体结构中精准构筑了特殊的晶格空位。这些微观通道显著降低了锂离子迁移的阻力,使其传导速率提升30%以上,同时兼具优异的电子传导能力。相比此前需掺杂5种元素的锂硫材料,新材料的制备工艺更简化,仅需添加钪单质即可实现高性能,且热稳定性更高。  

2. 技术优势与适用性拓展  

该材料不仅适用于锂锑体系,其原理还可扩展至锂磷等其他系统。研究团队已启动专利申请,并计划通过规模化制备工艺推进实际应用测试。其潜在应用领域包括固态电池电极添加剂和功能材料导电性能优化,为高能量密度电池开发开辟新路径。

二、产业共振:全球头部企业加速布局  

1. 技术路线多元化与产业化进展  

全球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呈现硫化物、氧化物、聚合物并行发展的格局。宁德时代采用硫化物+卤化物复合电解质体系,能量密度突破500Wh/kg,计划2027年小规模量产;比亚迪则聚焦“刀片固态电池”,体积能量密度较传统电池提升40%,西安30GWh基地预计2026年建成。  

2. 中国企业突破与市场应用  

- 贝特瑞发布GUARD系列全固态电池材料解决方案,覆盖高镍正极、硅基负极及硫化物电解质,锂碳复合负极材料已通过头部数码厂商验证。  

- 欣界能源推出全球首款高能量锂金属固态电池“猎鹰”,单体能量密度超450Wh/kg,针刺实验实现“零起火”,并应用于亿航智能eVTOL飞行器。  

3. 量产时间表明确  

主流车企如比亚迪、广汽、长安等计划2026-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。上汽集团首款全固态电池“光启电池”将于2027年落地,目标续航里程突破1200公里。

三、挑战与未来展望  

1. 成本与规模化难题  

硫化物电解质虽性能优异,但规模化生产成本仍较高。贝特瑞指出,硫化物材料需解决装备升级和产线安全性问题;三祥新材通过“液相烧结”工艺将LLZO粉体成本降至35万元/吨,为降本提供新思路。  

2. 技术竞争与产业协同  

日韩企业聚焦硫化物路线,欧美多技术并行,中国则在氧化物和硫化物体系同步突破。头部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加速技术落地,如赣锋锂业控股辉能科技,实现硫化物电解质百吨级量产。  

3. 市场潜力与战略意义  

固态电池被视为新能源汽车、低空经济(如无人机、eVTOL)及储能领域的关键技术。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,中国凭借材料创新和产能优势有望占据主导地位。

此次技术突破与产业进展的双重推动下,固态电池正从实验室加速驶向现实应用。未来,如何平衡性能、成本与安全性,将是企业突围的关键,而中国在全球新能源竞赛中的角色也将愈发重要。

图片
免责声明:本文转自综合科技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证券日报等,仅供参考、交流。转载的稿件及图片、字体等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
下一篇: 没有更多了... 上一篇: 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提速